新闻中心

温州晚报:一条生命急救绿色通道的开辟之旅

发布时间:2016-10-28

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

一条生命急救绿色通道的开辟之旅

       大医院急诊人满为患已经成为常态,特别是到了夜间,负责抢救的医生比白天还要忙碌。但经常被人忽略的是,许多基层医院24小时的急诊更是直接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职责。在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由于接诊的中毒病人较多,尤其是对于其中一些类型的中毒患者,那里的医生就更有抢救经验。

       据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急诊科接诊急诊病人9万多人次,其中急危重病人占4000多人次,在急危重病人中,排行前三名的分别为外伤、心脑血管意外、中毒,抢救成功率达到90%以上。

       现场直击:不可预测的忙碌

       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2001年,从无人愿来的小科室,到如今成为龙湾区重点学科。每天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医生和护士在抢救室、护士站等工作区域之间不停穿梭,不时有患者和家属进出医生办公室……

      “呜呜呜……”一辆救护车停在龙湾区一医急诊科的门口。

       此时,2位护士早等候在门口。车门一开,护士马上协助救护车医生把躺着病人的推车搬下来,步履飞快地将病人送往抢救区。

       把病人搬到抢救床上,吸氧、测血压、建立静脉通路……一系列抢救措施快速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如此一幕,几乎在急诊科每天上演。

     “我们的忙碌是不可预测的,不知道病人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来的病人是什么情况。”急诊科主任项公强说。

     “护士,我爸爸刚被车撞了。”说话间,一名中年男子抱着一位老人冲进了急诊室。

     “快,把大爷抱进抢救室。”分诊护士一边通知医生,一边帮病人引路。

       ……

       短短2个小时,急诊科就接诊了10余个急诊病人,其中2个为危重病人。

       急诊病人多时,医生护士稍微动作慢点,就有可能遭遇患者或家属的不理解。“你会发现我们的医生和护士都很有耐心,脾气很好。”急诊科护士长王晓微说,“碰到情绪激动的患者或家属,我们都会尽量忍耐,因为我们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但还是希望病人和家属能给我们多一点理解。

       成功救治: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监护仪、呼吸机……一走进抢救室,一排排仪器的界面在闪烁。室内有4位急危重病人,医生和护士们正在各抢救床旁忙碌。

       别看这里只是二甲医院的急诊科,但科内的医护人员个个都是身经百战,身手不凡,普通的感冒发烧会处理,脑血管意外、多发伤、心肺骤停等急危重疾病,也能镇定自若地救治。

       当天,一哮喘病人突发心搏骤停,被家属紧急送入该院急诊科。经过医护人员1小时同心协力的合作,终于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急诊科的工作,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更需要团队的通力合作。”项公强说。

      “如果在其他病区,可能掌握本科室的病种知识就好了,而在急诊科,各种抢救设备,各种急症病种,我们都要熟练掌握,所以急诊医生又被冠以‘通才’的雅号。”急诊科副主任吴显春说。

       目前,科室每个月会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应急模拟演练,并不定期安排年轻骨干医生到省级医院进修,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急诊救护能力。

      “我们这个团队看似普通,但少了谁都不行,可以说急诊科的医务人员都是精英。”项公强对自己的团队引以为豪。

       急救模式:搭建生命急救绿色通道

       在ICU,住着一位60岁的熊先生。半个月前,熊先生发生车祸而昏迷不醒,及时赶到的龙湾区一医120随车医生当即展开抢救工作,病情稳定后,急救车迅速将病人送入该院急诊科,经抢救室医生全力抢救后,转入ICU继续治疗,目前,熊先生已经清醒,并能开口说话。

      “从救护车赶到,到进入急诊科,最后转入ICU,各个环节衔接流畅,没有耽误一分钟,所以我爸爸才能化险为夷。”熊先生的儿子对医院急诊科发自内心的感谢。

       熊先生的及时救治,得益于该院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2008年,该院急诊科率先在温州市县级医院中开展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一体化模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群众搭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生命急救绿色通道”。

      “传统的急救模式院外急救、院内急救、ICU相互独立,从接到呼救到实施手术或收入ICU在流程上耽误的时间相对较长。而三位一体模式,较好地衔接院前与院内,急诊抢救与ICU的进一步救治,不仅争取了急救黄金时间,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万里说。据统计,开展三位一体模式以来,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从70%提高到90%以上,心肺复苏初步成功率从9%提升到30%。

        许多专家表示,基层医院要承担就近就地急救任务,这在一定意义上,比送去大医院抢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