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温度新闻】这个医院的耳鼻喉科为啥如此“圈粉”?

发布时间:2023-11-15

为了方便儿童就诊,这个科室早在2003年就开出夜间门诊;日常门诊+夜间门诊+周末门诊,他们的医护人员总是全年无休;在门诊患者中,青少年占了60%,孩子们把这里的医生当成了“知心朋友”……

这个有点特别的科室,就是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该科室用20年的坚守,切切实实地诠释了他们是如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的。

              陶林燕在门诊中为小朋友检查耳朵

会“婴语”的哄娃高手

“妈妈,我想见一见陶阿姨!”近日,经过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时,读小学三年级的团团(化名)拉着妈妈的手,走进了该院耳鼻喉科主任陶林燕的诊室。

家住市区的团团患有过敏性鼻炎,每到换季时节,他的鼻炎就容易复发。从2岁开始一直到现在,他一直都是找陶林燕看病的。“每次只要经过这里,孩子都会主动要求去看看他最喜欢的‘陶阿姨’。”团团妈妈说,孩子刚找陶林燕看病时,因为紧张和害怕,就一直在哭闹,不配合医生检查。后来多亏陶林燕有一套“哄娃绝招”,让孩子消除了恐惧感,整个看病过程都很开心,“好像医生陪孩子玩了一场游戏一样。”

在该科诊室,陶林燕主任和主任医师潘海聪会经常碰到像团团这样的忠实小粉丝。“我记得有个小男孩,也是我的老病人。有一次路过我们科室门口,他想来看看我,就跟他爸爸说,他想找陶阿姨挖个耳屎。”陶林燕笑着告诉记者,分诊台护士还会碰到一些点名要找她或潘海聪的小朋友。

在陶林燕看来,所谓的“哄娃绝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她会蹲下来,和孩子同一“视角”,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同事们开玩笑说她会“婴语”。此外,她还自备了贴贴纸,在诊室桌上放五官模型,让小朋友摸一摸,以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如今,“哄娃看病”也成了该科的科室文化。在陶林燕和潘海聪的带动下,庄仔、徐灵光、麻洁洁等90后年轻医生,也都成了哄娃高手。在一次次欢声笑语中,孩子们就轻松完成了耳鼻喉科的各种检查和治疗。

          陶林燕带领团队走进学校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健康教育为日常诊疗“加分” 

“周末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既能放松心情,又能改善孩子鼻炎症状。”除了哄娃有一套,耳鼻喉科的医生们也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诊疗。

从过敏性鼻炎的防治到流鼻血的正确处理方式,再到急性中耳炎的治疗等耳鼻喉科常见病知识,该科医生们通过拍科普视频、图文讲解等形式娓娓道来。

正因为宣教到位、深入人心,在他们这里,就连小朋友也都了解一些耳鼻喉科的科普知识。“来我们这里看过病的小朋友都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鼻出血。”陶林燕介绍,为了更加能深入浅出地科普宣教,他们还在诊室里放了耳鼻喉的解剖模型,特别受小朋友的青睐。

“在这里就诊,既能看病又能长知识,一次就诊体验,就让我感受到这个科室浓浓的人情味。所以我们全家老小遇到耳鼻喉问题都来这里。”林女士说道。

“健康科普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延伸,是加强医患沟通的一种补充。”陶林燕说,日常诊疗中,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不仅了解了疾病相关知识,也有助于增强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全年无休的“网红”科室

早在2003年,该科就开设了夜间门诊。“当时因为下班了,门诊患者还是看不完,我们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设了夜门诊,没想到20年来就停不下来。”陶林燕介绍,在他们的夜门诊,学生患者占了80%。后来,为了方便学生患者就诊,他们又开设了周末门诊。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在该科,这句玩笑式的口号,其实也是陶林燕他们的日常。“我们的门诊是全年无休,我们医生加班成为常态。”陶林燕说,就连老主任项云飞也都坚持参与夜班值班,年轻医生也都看在眼里,从无怨言。

据了解,去年,该科年门诊量达4万人次,平均每月门诊量300多人次。作为一家区级医院的耳鼻喉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患者找他们看病?为什么他们会成为“网红”科室?“不是我们手术做得有多好,药开得有多‘神’,而是因为我们能够看好常见病、多发病。”陶林燕说,这是他们的定位,也是追求。

今年3月份,该科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喉科合作签约,温医大附一院多名专家每周定期在该科开展门诊、手术。

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温州市瓯越名医黄益灯博士介绍,两个科室开展合作后,温医大附一院耳鼻喉专家团队为龙湾一医接诊的耳鼻喉疑难病例进行会诊以及手术诊治,对于需要上转的患者提供优先诊疗,同时对其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给予全面支持。

目前,在温医大附一院专家的助力下,该科耳鼻咽喉疾病的手术种类范围进一步扩大,能较好地满足区域百姓的就医需求。

                                                              晚报记者 胡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