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温州晚报】他从医40多年 见证基层医疗胃镜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01

 

  “今天门诊看了100多名患者。”5月24日下午5时,刚下门诊的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龙湾一医”)内镜中心原主任陈光略显疲惫地说。对他来说,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是常态了。在他的门诊中,有八成以上的病人都是来看胃病的。

    从“医二代”到如今在龙湾名声在外的内科医生,从纤维胃镜到电子胃镜,从每周花费半天时间送病理标本到医院拥有独立的病理科,从医40多年来,陈光见证了基层医疗领域胃肠镜技术的发展。

   

   患者从20人到100人

    1980年,陈光师从当时的龙湾名医——龙湾一医内科老主任项新玉为师,与他的父亲——龙湾一医内科老医生陈中一,成为同一个科室的同事。陈中一也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医生。

    “每天早上还没有开始上班,我就看到很多患者在医院挂号窗口上排队。”陈光回忆,当时其中有很多患者就是冲着项新玉与他父亲去的。“父亲他们那时一天能看100号患者,我只能看20号患者。”陈光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龙湾一医的老院在居士林,内外科的医生在一个大堂里一溜儿排开坐诊,一排是内科医生,另一排是外科医生。

    如今,他也做到了跟他父亲一样的门诊量,每天有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患者。据了解,该科门诊量仅今年1-5月份就已达5.4万余例。

   

   30年前就发现“现代病”

    这些基层名医各有专长,如项新玉擅长看呼吸、心血管内科疾病,陈中一擅长看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及儿科等疾病。

    “我父亲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英文功底很好。”陈光记得他父亲每天下班回家后都会在家里翻阅全英文的医学文献,周末常常带着他到新华书店买书,书店店员都记得这位“买英文医学书的陈老医生”。

    在门诊中,陈光擅长看消化内科疾病。其实,早在30多年前,项新玉与他父亲这两位老医生就通过大量阅读国外文献,结合临床,发现了这个“现代病”——抑郁、焦虑等精神因素引起的胃肠道疾病。在他们的指导和影响下,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陈光在对付胃病方面也有了独特的“秘笈”。他曾经碰到有个胃病患者,多年来一直打嗝、肚子胀、失眠,也吃了十几年的胃药,但依然不见效。后来该患者慕名找陈光就诊,陈光发现该他这胃病是由于抑郁症引起的胃肠神经症,服用抗抑郁药物后,困扰他十多年的这些症状很快就消失了。

   

   从谈之色变到健康体检

    1988年,陈光就在龙湾一医从事胃镜检查工作,并多次前往上海等地学习胃镜技术。陈光去上海、杭州等大医院进修胃镜检查,回来后就在龙湾一医开展了胃镜检查项目。30多年来,他也见证了基层医院胃镜的发展历程。

    他记得最早的胃镜是纤维内窥镜,医生看镜头就如同在显微镜里看一样,看多了眼睛容易疲劳。当时医院也没有病理科,每次在胃镜下取出标本,需要送到位于市区的当时的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现温州市人民医院)。他就跟另外一个同事轮流起来,每周都要送一趟,往往都要花费半天时间,这样一送就是8年,直到他们医院拥有了独立的病理科。

  “以前很多患者都是没有办法才来做胃镜,对胃镜很排斥,谈之色变。”陈光介绍,30多年前,他们科每天的胃镜检查仅三四例,如今每年近五千例;以前大家把胃镜检查当成了一个很大的检查项目来对待,现在随着无痛胃镜的开展,大家都把胃镜当成了一个很平常的检查项目,有不少人还把做胃镜当成一个健康体检项目,都会定期来做一下才放心。

  在龙湾一医工作了四十余年,陈光亲眼见证了医院的发展和变化。他说:“医院这些年发展得很快,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当然,也离不开龙一医人的团结奋斗。”他坦言,即使明年退休了,他还会一直关心医院的发展,因为这是他挥洒过青春热血的地方。

                        晚报记者 胡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