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温州晚报】“健康龙湾?医路为你”之首届“最美医生”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19-09-05

    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何海峰

    为藏民做检查确保一个都不落下

    2008年,何海峰离开原来工作的安徽省明光市中医院,来到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工作。在这里,他利用自己多年的超声科工作经验服务患者。在他的努力带领下,龙湾一医超声科的业务量逐年递增,他本人也深受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都指定要找他做检查。

2018年7月,温州市政府组织派遣专业技术人才前往四川阿坝州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扶贫协作,希望龙湾一医安排一位超声科医生前往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医

院指导工作。得知这一消息,何海峰主动请缨。当时他的小儿子才3个月,父母身体也不好,但他和妻子沟通后,取得了妻子的支持。

    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3298米,年平均气温只有4℃。抵达壤塘县后,何海峰便出现了头晕、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他一边服药,一边迅速投入工作。

何海峰帮扶的医院开展的超声项目很少,许多当地老百姓急需的超声检查都没开展。何海峰积极带领该院超声科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如心脏、血管、胎儿系统超声筛查、甲状腺、乳腺超声检查,大大方便了临床检查需要。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何海峰积极开展医疗教学工作。白天边上班边带教,晚上熬夜制作教学课件,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对当地医院、疾控中心及妇幼保健院的超声科医生进行培训。

工作之余,何海峰还主动参与下乡扶贫义诊,经常不顾路途劳累,把超声仪器搬进村民家中,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检查身体。遇到困难群众,他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其捐款。

今年3月,何海峰又报名参加了连续20天的义诊巡诊任务。零下十几摄氏度,下过雪的道路非常湿滑,路途遥远的村要驱车两三个小时才能进村,中午经常忙到下午3点才能吃碗泡面……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何海峰的脚步,就算路途再远也要上门为有需要的藏民做检查,确保一个都不落下。义诊极大地方便了藏民,何海峰也赢得了藏区老百姓的好评。

 

 

 

    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张国权

    把职业责任感融入工作每一个细节

    入选龙湾区首届“最美医生”的十名医生里,张国权算是比较年长的一位。1993年,他从温州医学院(现为温州医科大学)毕业,至今已有26年。这26年里,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把对职业的责任感和对患者的耐心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一次,一位80多岁的大妈找到张国权,非要送他一张500元的购物卡,张国权谢绝,但是大妈坚持要送给他。当面推却不了,张国权只好叫同事送还给她,没想到下午大妈又再次送来。实在没办法,张国权只好把钱充入她老伴的住院费中,再把发票给她。原来大妈的老伴患有痴呆症,性情不稳比较焦虑,在龙湾一医住院期间,张国权医生和科室里的护士都对他很好。不仅说话和颜悦色,每天查房的时候还拉着他的手,靠近他的耳边说话,甚至像家人一样帮他换下被大便弄脏的衣服,还耐心地安慰他、鼓励他,并指导他怎样利用现有的能力应对日常生活,让老人觉得得到了尊重。

之后几年,这位老人成了龙湾一医内二科病房的“老病号”,家属想让老人转到省级医院住院,他都不愿意。老人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还特地来到医院,感谢张国权对老人的治疗和关怀。

    张国权说,越基层的地方,越有人情味,因为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更多,病人会把医生当成最信任的人。他说,医生对患者的治疗除了生物模式,还要有心理模式和社会模式,要多跟患者沟通,不仅要治患者的病,还要治疗患者的心。因为注重心灵沟通,久而久之,他跟患者都处成了“亲朋”。很多老患者有病都只找他看,心理有事也找他倾诉,甚至经常有患者的子女找他帮忙给老人做思想工作。坐门诊时,遇到看病没带足钱的病人,张国权还经常自掏腰包帮患者先垫付药费。

    回顾26年行医生涯,张国权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医生,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也没巨大的成就,有的只是一个普通医生的日常工作与事件,但也正是这份细水长流的平凡与普通,让老百姓对他更加亲近和信任。

   

   

 

    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项公强

    20年奋斗撑起急诊科一片天

   

2001年,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设立急诊科,为了更好地实现“救死扶伤”理想,当时正在内科工作的项公强医生毅然转到了急诊科第一线。

在近20年的急诊工作中,他积极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升自身技术,同时不忘带动提升科室的整体实力。在担任科主任的10年里狠抓学科建设,带领团队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率先开展无创辅助通气技术,使许多呼吸困难的病人避免了气管插管带来的痛苦,填补了龙湾区无创通气技术的空白,急诊学科也成为了龙湾区首批医学重点学科。

急诊科是临床急危重症的聚集地,不分昼夜。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都是以急诊科作为主战场,与时间赛跑。脑梗死就是其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其发病后通常会出现口角歪斜、偏身无力、口齿不清等症状,而且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溶栓、取栓治疗,以往该类病人只能转到上级医院治疗,但是费时较长,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要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除了尽早诊断以外,还得尽快开始溶栓治疗。经过多科协调并做好充分准备后,项公强于2018年3月率先在急诊科开展溶栓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治疗后2小时,患者即从左侧肢体完全不能动弹恢复到能活动自如,口齿不清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最终完全康复出院。为了尽量缩短溶栓治疗时间,项公强医生多次与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协调,反复推敲,共同制定最佳诊治流程,同时在科内制定制度流程,规范化操作,在病人来院后一律开通绿色通道先行救治,确保每位急性脑梗死患者都能得到最快速度的救治。

    虽然急诊医学一直在发展、进步,但还是有不少病人因为缺少发病现场的初步救护而回天乏力。项公强在工作之余还积极宣传急救知识,希望群众都能掌握“黄金10分钟”的急救技能,把救死扶伤阵地前移,帮助把患者从危险边缘拉回到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