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三伏天,谨防“心理中暑”
发布时间:2018-10-25
俗话说:“七月流火夏入伏,心思健康首防暑。”随着气温的升高,温州不少医院接诊的中暑患者激增。这些患者中,不仅有生理上的“中暑”,也有不少为心理上的“中暑”。
气温超过35℃“心理中暑”急剧上升
65岁的王大伯是一位退休干部。近段时间,他每天都心情不好,感觉郁闷、烦躁,饭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开始家人没太在意,后来发现他越来越暴躁,赶紧把他送到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就诊。经心理医生诊断,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心理中暑”在作怪。
“近段时间,我们接诊了不少像王大伯这样心理中暑的患者。”龙湾一医精神卫生科主治医生杨德省介绍说,心理中暑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是指炎热的夏季,有部分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心情低落、思维紊乱、记忆力下降、容易与人争吵等。
杨德省说,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心理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心理中暑的患者就急剧上升。
患慢性病的老人更容易情绪失控
杨德省说,出现“心理中暑”与生理、环境和人格等因素有关。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疾病的人,还有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以及平时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沟通表达的人,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诱发负面情绪,导致情绪失控。
“心理中暑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而且也影响着其人际交往。”杨德省说,“与同事发生冲突、夫妻吵架等,都可能在这时发生。”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高温天气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儿女在身边陪伴,老人的心理和情绪会更容易起波动,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支招:三方面做好自我调节
该如何预防心理中暑呢?杨德省医生开出了“药方”:
一是做好自我的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在燥热的天气,要暗示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可以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也可以适当的做做深呼吸,或者闭上眼睛想象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感到凉爽的情景。
二是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生活。尽可能避免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外出。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避免高温持久作业。
三是注意饮食调理。及时补充水分,多吃清淡去火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喝酒,少吃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不要滥服补药。
杨德省提醒,如果负面情绪难以自控,自我调节不起作用,同时伴有一些躯体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咨询心理医师。另外,子女也应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多注意老人的心理变化,减退老人的焦虑感和孤独感。
陈密迦